返回列表 发帖

如何做一个好老板?

  “人是不会改变的,

  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,

  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,

  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。” — 《首先,打破一切常规》

  优秀经理在选拔人时,既关注求职者的智能和经验,更关注他/她是否具备所需才干,即“贯穿始终的思维、感觉和行为模式”。优秀经理确信,虽然通过培训和个人努力,一名员工可以达到一定的业绩水平,但惟有具备所需才干的员工,才可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出彩。优秀经理刻意寻找的是明星。

  优秀经理在提出要求时,注重界定正确的结果。这不是说步骤不重要,但优秀经理认定,在大部分情况下,只要明确目标,员工应自行寻找对他们最合适的路径。优秀经理说,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,两点之间最短的路径不是直线,而是阻力最小的路径。不同的人面临不同的阻力,继而会选择各不相同的最佳路径。鉴于此,优秀经理不当管头管脚的碎嘴婆婆。

  优秀经理笃信优势理论,反对用铁杵去磨针。他们区别对待每个员工,但他们的标尺不是每个人的弱点,而是每个人的独特优势。他们要做的头等大事,是在准确识别员工优势的基础上,把他/她派往适合其优势的岗位,进而帮助他/她充分发挥优势。

  优秀经理培养员工的方式,不是鼓励每个人往上爬。他们不反对提拔有管理才干的人,但反对在企业中搞“官本位”。相反,他们在更多情况下,鼓励员工在现有岗位上发展,直至成为明星,成为“状元”。在他们心目中,工作岗位不分贵贱,但工作表现却分优劣。每个岗位上的明星和“状元”都是最可宝贵的,其价值远在碌碌无为的“企业官”之上。

  以上几段话都是摘抄自《首先,打破一切常规》这本书,之所有大段摘抄,是因为当年这本书给我的震撼,几乎颠覆了我对管理的认识,从而树立了一种新的管理观。在中国企业里,大多数老板和经理都没有“选才,用才,育才”的观念,因为中国人多,在制造岗位有大量的外来农村务工人员,简单经过技校培训之后就流入城市;在基础的销售、行政、市场、财务岗位,有大量的本科专科毕业生,所以,在老板官本位的意识下,除了几个高层领导,其他人几乎都可以流动,不在乎,爱不干就不干,再招就是了,招的时候,专科生能干的工作偏找个本科生,本科生能干的找个研究生,一开始工作激情都很高,很卖力,过了一段时间,激情曲线下降,各种不适应,吐槽,郁闷,工作绩效打折扣,经理很少找其谈心,久而久之,下属要么变成老油条,要么灰溜溜地辞职,开始了职业生涯恶性循环。

  我们的经理一向信奉改造论、委曲求全论、短板论,不断地指出下属的缺点,希望其改正,美其名曰“为了你好!”“不骂不成器”,正如大多数的中国父母从来都是以打、骂、管来教孩子一样,鲜有父母正向激励孩子优势之处。上司不相信下属能做成事,于是,有言传身教法,有大棒+胡萝卜法,有事事跟进法,有派卧底监视监工法,一切都来源于中国式的管教思维。

  这是很难转变的,我在A公司的时候,带领过10几个人的销售管理部,部门人不多,但做的都是繁琐重复的基础事务性工作,每个人的个性、思维都被日复一日琐碎的工作掩埋,如机器上的螺丝,少了哪颗都行,再找一颗,随便培训一周,马上就可以上岗。可怕的是,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就是那颗螺丝,不愿意、不敢、不以为有能力去做一些更有趣,能发挥潜力的事情。很多管理学家都会举海尔工人擦玻璃的例子来证明“伟大的企业都是平淡有序的”这句话,如果海尔能让擦玻璃的这位员工擦得既干净又快乐,那么我认为海尔是家伟大的公司,但如果这位玻璃工只是在履行职责,为了不掉饭碗而连擦五遍玻璃的话,那么海尔不能称为伟大。

  才干是个很有意思的词,很多领导说你适合做这个,是因为你性格适合,你经验适合,你能力适合,从不说你才干适合,才干的本质是,这个人似乎就是为这个职位而设的,没有人能比这个人干得更出色,而且做得很快乐,就算不给钱他也能干好(当然,作为慧眼识才的领导,不大可能做出价格低于价值的事来)。要找到一个适合某个职位的有才干之人很难,销售管理部的10几个人中,看上去都差不多,做的事情差不多,性格也差不多,但只要细心观察,给予一定的考验,还是可以分辨出不同,有些人特别心细,适合做文书类工作,有些人大大咧咧,却思维敏捷,对事物有独到见解,有些人雷厉风行,可以指挥上级做事,有些人不善于言辞,却能把每件交代给他的事做好,有些人思维发散,天马行空,常常做开拓性创新性工作。因此,在实际工作中,根据不同人的特点才干,分配不同的工作、项目,就能极大发挥他们的潜力,满足他们的成就感,也能使工作事半功倍。

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干,找到下属的才干,并让他充分发挥才干,是职业经理人的使命之一。

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laobaiteam

  百度一下:老白幸福团队

返回列表